我们平时经常听到 IOT 这个词,它实际上是( Internet of things )的缩写,即“万物相连的互联网”,一些媒体把它翻译成“物联网”,这个翻译其实不准确,因为它不只是物和物的联网,而是所有东西的联网。
那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在哪呢?我们还是从联网对象的本质着手分析。
第一代互联网从本质上讲是计算机和计算机的联网。从一开始,它就是远程终端和超级计算中心之间的联网,后来演化成个人的电脑通过服务器彼此相连。每一个使用互联网的人,身份只有通过账号加上IP地址来确认,或者说人是通过互联网间接相连的。
第二代互联网的本质是人和人的相连。从形式上讲,联网的设备由PC变成了智能手机,但每个人要找的不是对方某个手机,而是要找对方那个人。当你见到一个新的朋友,提出要扫一下微信二维码时,不是为了让你的手机能够连接上对方那台手机,是要随时找那个人。
这样除了带来便利性,还带来两个结果。其一是网络上的人和真实的人基本上是一致的,而不至于像PC互联网时代,QQ后面的人不一定是谁。这种一致性使得移动支付成为了可能,因为这种支付方式必须确认真实身份,而移动互联网绑定的都是真实的人。
其二是网上的行为和线下的生活融合。今天,打车,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子商务,人的定位,都和它有关。因此,以移动互联网为特征的第二代互联网在连接人的方面进了一大步。
第三代互联网是万物互联。从连接的对象看,加入了各种东西,包括带有可跟踪设备的智能物件,但从连接的本质上看,是由孤立的、不连续的连接,变成可以全程跟踪的、任何时刻的连接。而在这些连接中,人依然是一个中心,虽然不再是唯一的中心。
今天任何一架商用客机的发动机,里面都有一千多个传感器,对发动机的各种工作情况,包括外部条件,比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,都进行随时的监控,每次飞行产生的数据都有好几百G,比如波音787飞机每次起降产生500GB的数据。这样一来,一旦发动机有了小的故障,都能及时发现并且定位问题所在。
类似地,特斯拉汽车里面有几百个传感器监控汽车运行的情况,并进行行车记录,包括司机有没有好好扶把,是不是在打手机等细节。特斯拉汽车一旦出现问题,厂家可以马上定位问题的原因,而不需要像其他汽车维修中心那样先花一两个小时找原因,甚至半天找不到原因。
从上面三个例子可以看出,万物互联远不是简单地用某个智能设备控制一下家里的智能家电,或者通过手环等可穿戴式设备把心跳、睡眠情况等信息输入到手机中那么简单,甚至要超出带有机器学习功能的智能空调、智能照明等IoT的应用。它具有全时段跟踪每一个细节的特点,因此会导致跟踪经济的产生。
到目前为止,万物互联对人身体状况的监控、跟踪才刚刚开始。2012年,Google推出一款能够监控血糖的隐形眼镜,其实就是对人身体简单的监控。今天的心脏起搏器,也一直在监控人心脏的搏动以及导致搏动变化的身体变化。
到目前为止,这些都是针对少数特定人群的,对于大部分人,我们身体中没有任何监控,以至于身体出现异常,比如疾病,我们有时很难诊断。
今天,我们一方面对汽车、飞机,甚至家电有深入到细节的监控和跟踪,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修理,但是对我们自身的新陈代谢却没有,以至于对生病的“先兆”并不敏感,许多人得了癌症,等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是晚期了。
概括来讲,万物互联从两个维度扩展了互联网,一个是时间维度,从我们过去断断续续的连接,变成全时段的跟踪;另一个是空间维度,将我们能够想象到的各种物品连到网络中。这样一来互联网的规模就大了。IoT绝不是说,过去有个互联网,今天再来一个把东西(things,或者说是物)连在一起的网络。